金圣叹老先生,这位清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,评点《水浒传》时,见解新颖,才情四溢。金圣叹生活清贫,为人狂放不羁,言行每每耸人听闻,堪称冷幽默的大师。不过在历代吃货的眼里,金老先生最传奇的事件是:临终留给儿子的不是金元宝不是作品,而是一味菜肴配方。
此事要从明末清初苏州有名的“哭庙事件”说起。由于当时大兴文字狱,苏州的文人感觉到了生存的危机,金圣叹是当时著名的文学批评家,他对文字狱极为愤慨,便奔走呼号“孔子死了”,并带领学生去哭孔庙,表示抗议。结果,惹恼朝廷,下令将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士子们处死。
可他对生死看得很开,狱中依然豁达,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:“字付大儿看,腌菜与黄豆同吃,大有胡桃滋味。此法一传,我无憾矣。”在刑场上,他又嘱咐前来诀别的两个儿子,吃五香豆腐干的时候要同时嚼点花生,那味道如同火腿一般鲜美,这是个秘密,千万不要传出去。就冲金圣叹这种临危之际仍然惦记着美食配方的精神,我们也得将其作为美食家供奉起来!
虽然是以文学巨著《红楼梦》而得名,但恐怕没有人会质疑曹雪芹在美食界的地位。且不谈故事文笔,但就书中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佳肴,《红楼梦》就是吃货界的名著了。而书中对苏州美食的描述,更是让人过目难忘。
如《红楼梦》中柳嫂子给芳官送食盒之事,食盒之中除了一色点心奶油松瓤酥卷是北方的,其余的三色菜全都是苏州口味。虾丸鸡皮汤费工费事,这道菜先要挤出虾仁,再要用刀背锤碎,勾芡,捏成团。酒酿清蒸鸭子也是苏州菜。鸭子很有些腥臊之气,烹饪时一般用料酒解臊去腥,柳嫂子则用了酒酿,以投苏州姑娘芳官的口味。
特别要提一提的是胭脂鹅,胭脂鹅本是苏州的一道名菜,可是现在的苏州人已经觉得陌生了。将鹅宰杀以后,洗净用盐擦其腹内,外面涂了酒和蜜,放在锅里蒸,蒸熟后,鹅肉显红,鹅皮仍然是白色,再浇上红色调味汁“杏腻”(杏花膏,红色似胭脂),蒸鹅表里俱红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胭脂鹅”。
《红楼梦》中还有多处提到苏州美食,不少美食如今已经失传。因为曹雪芹,那些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传奇苏帮菜才得以烙印在吃货们的脑海里。
苏州美食自然是好吃的,然而让全世界都知道苏州美食如何一个好吃法,陆文夫大有功劳。碰到外来客想了解一下苏州美食,大抵要介绍对方看看小说《美食家》。这本小说,讲的是主人公的大半生,呈现的则是苏帮菜的鉴赏图。很多人说看了《美食家》就流口水。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有个美食家陆文夫。
陆文夫说美食家一是要有相当的财富与机遇,吃得到,吃得起;二是要有十分灵敏的味觉,食而能知其味;三是要懂一点烹调理论;四是要会营造吃的环境、心情、氛围。
为了实现这四点,早年陆文夫还创办了一家茶酒楼,专门烹制地道苏帮菜,如今仍然是美食爱好者的最爱。前有小说,后有茶酒楼,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来说,陆文夫都对苏州吃货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苏州历史上的老饕何止如此几位。不少苏州“吃货”在善吃知味的同时,还有所著述。南宋郑虎臣就著有《集珍日用》一卷,多谈饮食之事;元末明初的韩奕有《易牙遗意》两卷;流寓苏州的陈鉴著有《虎丘茶经注补》一卷及《江南鱼鲜品》一卷;清代尤侗著有《豆腐戒》和《簋贰约》;清代的吴林著有《吴蕈谱》;清代褚人获著有《续蟹谱》一卷。
美食与文人老饕的关系,大抵和千里马与伯乐类似。虽然说老饕遇见美食是幸运的,对美食而言,能遇见欣赏自己的美食家,终于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,想必也是美食的幸运吧。